陕西志第70卷《报刊志》1997年

陕西志第70卷《报刊志》1997年

《陕西报刊志》被列入省志中,这在陕西是首次,在全国各省大约也是如此。这
是因为现代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时事性刊物)是近300年来随着欧洲工业
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 而在中国只有100来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迅猛,到20世纪
80年代末, 全世界已有日报1.1万多种,日发行量超过5亿份,有广播电台5.7万
多座,大型电视台1000多座,从业人员数百万。中国也有报纸2000多种,广播电
台和电视台数百座,从业人员50多万人。新闻工作已成为世界上影响最迅速、最
广泛、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宏大事业,而且正方兴未艾。
编志书,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系列组织机构,也有历史档案。报纸则没有自上
而下的管理机构,陕西日报社虽是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但对各地(市)、各系统的
报纸无领导关系,更没有资料积累。因而开始编志书时,这一块无人负责。当时的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负责管理地方志工作的陈元方,曾多次要我把这一工作担
负起来(我是陕西日报总编辑)。因要组织班子,还需经费,到1989年秋才建立起
组织,有了人员。本来我们只负责编报业志,但全省通讯社志、刊物志仍无人编,元
方也要我们把这方面的工作承担起来。通讯社在我省历史较短,还较好办,而我省
出版刊物历史则较长,数量也多,资料又不全,编起来难度大,我们也应承了下来。
先后经过陕西日报社离退休的10多位同志7年编纂,现在总算成书了。
说起新闻事业的起源,我们陕西不无光荣。
公元前50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7世纪时,中国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就
为原始报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唐玄宗时(720年前后),在当时的首都长安(今西
安)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报纸。如《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报状》《邸
报》《邸抄》《朝报》《条报》等。唐时被总称为“开元杂报”(因是在开元年间)。当时,
各地方官府在京城派驻有办事官员,他们的住所称为“邸”(相当于现在的办事
处)。由他们抄下或木刻印下朝廷发布的各种政令以及有关活动的文书,很快遣人
送回各地方,人们便把这种抄件称为“邸报”或“邸抄”。
关于“开元杂报”,唐代著名学者孙樵在他写的《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一文
中,有详细记载。其中说这种报纸“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数十幅书”,其中记事
“凡数十百条”。如“某日皇帝新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
争,十刻罢⋯⋯”由此可见其确具有一定的新闻性。
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了唐僖宗光启三年(887)一份“进奏院状”,有字
2000余,这份“报纸”是敦煌地区的节度使派驻京城的官员,从京城发回敦煌的(现
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这张报纸使我们看到了1000多年前,在唐朝首都
长安(今西安)出版的原始报纸的雏形,印证了孙樵的记述。
“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初(701年)文人孙处玄著作中“恨天下无书以广
新闻”。唐末另一诗人李咸用的诗中也提到“新闻”二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
说争战功”。可见当时人们已知新闻的一定功能及对得知新闻的渴求。实际上在
“甲骨文”、《春秋》《左传》《史记》等书中,都已有新闻的笔法。如《史记》的130篇,
有66篇都是记述汉代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均含有新闻记述的要素:文直、事真、不
虚美、不隐恶;辩而不华,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堪称开今
天新闻通讯之先河。
上述“邸报”一直延续到清末。宋代从首都东京(今开封)到各地,已有了较完
备的报纸新闻发布制度。或每日,或5日、10日发一次。并规定只能刊登“经尚书省
已出文字”。有关“军机”、“边防”内容不得出现。后又规定枢密院(管理军机大臣机
关)事先审查样报。如有违纪,或查禁或判刑。到明、清时称为“京报”,在北京已开
始活字排版印刷,可以公开出售。其实早在宋时已有私人私下抄刻出版的“小报”,
出卖赚钱。
明朝末年,陕西省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震撼了中国大地。
起义军使用了“旗报”、“牌报”传播信息。“旗报”就是把起义军的口号写在旗帜上,
边走边叫大家看,进行宣传鼓动。“牌报”就是把胜利消息或起义军的安民告示写
在一块木板上(相当于现今的黑板报),在稠人广众之中宣示大家知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朝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来西安,在西安还
出刊了《行在邸抄》,把皇帝的政令和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登在上面,发送到全国。就
是在八国联军占领的北京、天津,也能看到此报。
上述这些报纸还只能说是原始的报纸,不能和现在的报纸相比。
新闻是传播信息的,报纸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在人类开始有生产活动时就出
现了。原始人在生产和劳动中,发现了猛兽或遇到突然灾害,就会呼喊联系,这就
是最原始的信息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交流更多的信息,而且要
采用各种手段来传播。如古代的驿站,战争中烽火台上的狼烟,击鼓敲锣进兵或退
兵等。进而发展用手抄公文、书信,写鸡毛信等传递,再进而木刻印刷、油印、石印、
铅印出版报刊。现在又开始彩色胶印,还有了无纸多媒体电子报刊,加上广播、电
视、通讯社等,使信息的传播有了多种多样的载体,容量、速度和范围达到了空前
的程度。中国用原始的“邸报”传播信息长达1000多年。直到1870年才有了现代
报纸。这比欧美晚了200多年。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
开始宣传新观念、新知识。陕西省在1896年有教育家刘古愚在西安创办的木刻
《时务斋随录》,1897年另一教育家阎甘园创办的木刻《广通报》,这才开创了陕西
省现代报纸的先河。其实这种报不定期,新闻性也差,实为刊。但是它毕竟传播了
改良维新、兴办学校、废八股等新鲜事物。
进入20世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办了一批报纸,其中陕西省民主
革命家于右任在上海相继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鼓
吹革命,指点江山,是中国报史上光辉的一页,也为陕西培养了一批办报人才。在
陕西省内也有《关中日报》《教育界》等12种报刊出版。还应该提到,在此以前的
1905年,陕西在日本的留学生有30多人,他们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
在日本办了《秦陇报》,井勿幕、张季鸾办了《夏声》《陕北》等杂志,向国内发行。《夏
声》还发表了《二十世纪新思潮》一文,这是一篇在陕西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
章。
1911年发生了辛亥革命,人民意气风发,渴求新思想、新知识,陕西相继出现
了7种日报。这时报纸不再像以前那样报、刊不分,基本是现代报纸的样式,日出
一张,新闻性较强。著名的如党晴梵等编的《国民新闻》。
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在陕西形成了一个办报的高潮,一时间产生了15家日
报。于右任在三原创办的《启明日报》刊登了马克思的画像,《鼓昕日报》刊登了介
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在北京上学的陕西青年,受新思想的影响,1月间,
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等创办发行了《贡献》月刊。在上海的吉国祯、杨明
轩等创办了《新群》《新潮》等刊物。这些报刊对陕西人民进行民主革命起了有力的
推动作用。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陕西有了小组活动。1925年,陕西共产党人魏野
畴接办《青天白日报》和《西安评论》杂志,思想锐敏而新颖,被读者称赞为“古城号
角”。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内断粮,困难异常,俞嗣如办的进步报纸《新
秦日报》坚持出版,报社人员饿着肚子编排印刷,十分感人,表现了陕西报人革命
的坚强意志。1927年,国民党在陕西建党,陕西著名的共产党人史可轩、魏野畴、李
子洲、杨明轩等任国民党省党部负责人,由共产党员主办的《陕西国民日报》,实际
上是共产党省委组织的机关报,宣传组织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蒋介石叛变革命
后,共产党受迫害,又办了地下报刊《西北红旗》《西北真报》等,号召人民起来,为
创建革命政权而奋斗。
在陕西省报刊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是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中央红
军长征到达陕北,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此逐步发展起来。1935年11月,原在江西
瑞金出刊的《红色中华报》在瓦窑堡(今子长县城)复刊了,后改名《新中华报》,再
改名为《解放日报》在延安出版。1940年又创办了《边区群众报》,1948年改名为
《群众日报》,各专区也办了报。到1947年,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办的报纸、刊物有
2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油印或石印。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报纸,是中国进步潮流的
代表,创造了无产阶级的办报经验,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和
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要有明显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要在报上积极开展批
评与自我批评。明确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绝不能当
“无冕之王”,绝不能搞“客里空”(注一)。要求新闻要符合新闻规律,短些、短些、再
短些!延安时期的党报工作实践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建立了理论基础,取得了丰
富经验,树立了光辉榜样。
1936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举国奋起,抗日浪潮澎湃。这时在西安
又出现了近20种报刊。著名的有《解放日报》《老百姓报》《秦风·工商日报联合
版》。这些报刊,对提高民族意识,动员广大群众团结抗日,发挥了巨大作用。属于
国民党或三青团的报纸有《西京日报》《西北文化日报》《建国日报》等,但在群众眼
里都不过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传声筒,有识之士无不嗤之以鼻。抗战中西安进步
报纸在延安报纸的影响下,声势日益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嫉恨。国民党当局实行
了恶劣的新闻检查制度,各报每天的大样,要送国民党省新闻处检查才能出版,使
报纸不得不常常开天窗(注二)。对《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老百姓报》则是围剿
封查,直至暗杀报人李敷仁(未死),此种倒行逆施更激起人民愤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全省
有从延安进入西安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等3家报纸,随后有《延
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7家报纸。1958年,在“左”的狂热下,提出“县县
办报纸”, 一下子全省出现了近百家报纸。但在困难面前不得不停办。1966年搞起
“文化大革命”,全省报纸被停刊。稍后恢复了《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到1978
年底, 共有11种报纸。从1957年左倾开始, 经过倒行逆施的“文化大革命”,到
1979年的20多年间,报纸在宣传上由左倾到极左、“假大空”,给新闻事业带来极
大损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备受摧残,元气大伤。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省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至1989年底, 全省公开发行的报纸有55种, 期刊235种,报纸平均日发行量240
多万份。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约20000人(包括广播电视),其中编采人员3000多
人。另有专业报60多家,企业报80多家,高等院校报刊40多家。
新闻事业本身也大力进行改革, 宣传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彻底改变了
“左”的“假、大、空”面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讲求社
会效益。我们历来认为,出版报刊,都是有目的的。党派、政府的报刊,都是要宣传
它的主张的。革命的报刊宣传进步,反动的报刊宣传退步,一明一暗,阵线分明。过
去还有民办报纸,其中有一部分是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自己集资或联合爱国
工商业者办的,有一定的人民性。这其中又有中间偏左和中间偏右之分,但基本上
是进步的。有一部分小报刊,为人们健康的休闲生活服务,文娱性趣味性较强,也
是受人们欢迎的。但有少数黄色报刊,专登色情和奇闻怪事,不堪入目。现在,我们
的报刊搞改革开放, 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绝不能学资产阶级所谓的纯客
观报道或搞低级趣味的东西。80年代陕西日报业务改革以“真、短、快、活、强”为方
针,增加信息量,大胆干预实践,狠刹长风。全省报纸也闻风而动,使报纸变得生动
活泼了。接着注意不断提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个体
和私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承包和实行股份经营,开展陕西旅游事业,保护文物、保
护环境等问题。又提出要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反对“有偿新闻”,不少报社制
订了记者、编辑守则,同时继承延安时期的传统,注意从实际工作中培养通讯员。
不少报刊还进行了记者、编辑、校对人员的招聘,对印刷设施进行了初步更新,实
现了激光照排和胶印。新闻学术活动逐年活跃,多次进行了业务研讨。陕西省新闻
工作者协会按期组织评选省新闻奖、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及范长江新闻奖、邹韬奋
新闻奖等活动,并及时把上述先进向全国推荐。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省委党校、西北大学先后办了新闻训练班(系),毕业了数百名学员。陕西日报开办
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办了一期,有16000万人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学习,有6500
人合格结业。同时继承延安时期的传统,注意从实际工作中培养通讯员。总结了招
聘记者、编辑、校对人员的经验,及时扩大推广。从1980年到1989年,陕西省有10
多件新闻稿获全国新闻奖。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有20多人,获陕西省优
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有50多人。
从1923年起陕西先后成立了几家通讯社,多是私人性质,发稿很少。1930年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西安成立了分社,此后又相继成立了私人性质的大陆通讯社
等30多家。除中央社外均设备简陋,发稿不正常,少数徒有其名。西安解放后,新
华社西北总分社从延安迁入西安,后成立了陕西分社。西北行政区撤销后西北总
分社并入新华社陕西分社,这才建起了一个正规而发稿量大的省级通讯社。
因早期报刊不分,初期的报实际上是刊。陕西的期刊在清末已出现了。辛亥革
命以后,有了大的发展,有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刊物20多种。抗战中先后出版
的有100多种,其中在延安出版的刊物有20多种。“文化大革命”后,办刊又有了
一个大的发展。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陕西虽是一个内陆省,但近百年来在报刊发展方面还
是比较快,在全国省、市中居中上。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西安是文化古都,有深厚的
文化积累,这种文化积累、文化活动常常推动着政治斗争。辛亥革命陕西是第三个
响应起义的省份,也是建立共产党较早的省,30年代初共产党人就在陕北建立了
革命根据地。二是经过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以延安为中心,领导了全国革命斗
争的胜利,也使新闻工作成为一条重要战线,创造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更为陕西培
养了一大批新闻人才。
全国解放后,陕西新闻工作者继承历史上的光荣传统和延安精神,努力做好
自己的工作,中间虽遇到不少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
社会责任心,时刻愿为报效人民发挥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改革开放后,他们
精神焕发,如鱼得水,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许多同志有理想、有
道德,不畏艰苦,深入实际,写出了不少好的报道。在作风上也严肃认真,一丝不
苟, 更可贵的是不计名利, 一心搞事业。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也有极少的人, 改革
开放后, 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 搞有偿新闻, 广告和新闻不分, 甚至受贿, 受到了
纪律和法律的处分,这是我们应当永远记取的教训。
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伟大的时代、光荣的任务在呼唤我们, 我们要继续
坚持报刊的党性, 党性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就是富民强国, 就是以人民群众
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满腔热情地投
入到锐意改革, 更加开放的光辉事业中去, 去写出人民群众创造新历史的宏伟篇
章。
注一:“客里空”是苏联话剧《前线》中一个靠逢迎上级、道听途说写新闻的记者。
注二:已编排到版上待印的文章被抽去后在报纸上出现的空白。
1997年1月20日

欢迎关注「榆林记忆」微信公众号,咱榆林地方书籍原文电子书为您及时送达!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第70卷《报刊志》.pdf」,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019df5f579e2
提取码:WHhK

 

陕西志第70卷《报刊志》1997年: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