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志《地震志》1989年

陕西志《地震志》1989年

中国位于环球两个最宏伟的构造活动带之交织部位, 地质历史中之构造运动频频发
生, 新构造运动尤为强烈。地震乃新构造运动在人类历史时期的重要表征之一, 中华大
地历史地震之频度和强度自不待言。地震屡屡给人类带来重大灾害, 造成威胁, 因而人
们为寻求地震成因、地震规律而进行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而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
发展。这种探求, 最初常常表现为宗教的唯神论, 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历来多把地震作为
天神的一种告诫, 从而令史官将其如实地记载下来, 以求总结历史之经验教训。中华乃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文字历史悠久。于是, 从古人的唯神论行动, 到留给今人的
这笔唯物财富, 这也许可以算做自然辩证之一例吧!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其先期的历史记载几乎与中华民族之早期历史等驾齐
驱, 其地震记载之源远流长恐再无第二个省份可相伯仲。《陕西省志· 地震志》的重要
意义, 由此而自不难想见。
本志书的长处远不止于此。它决不仅仅是有史以来陕西发生的诸多地震现象的记
录。更对地学工作者在陕西这片土地上含辛茹苦地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曲折历程和光辉
成果有着较全面地记载, 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写到这里, 我不禁想起了1976年下半年到1977年上半年陕西乃至全国不少地方闹
“地震荒” 之事。由于唐山地震伤员来陕后对大地震可怕情景的回顾与渲染, 更由于接
踵而至的松潘地震对陕连续二次有感的波及, 一时间人心惶惶, 生产停顿, 成千上万的
人露宿街头。后来又因搭防震棚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次生灾害, 所造成的损失不可胜记。
为此我感到, 在全国地震表现异常活跃的情况下, 身为长期在陕西工作的地学工作者,
有责任对陕西的地震形势闹个清楚。于是我和王战同志动手分析了陕西有史以来的全部
4.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规律,并将其纳人各个时期全国大的地震活动背景中去研究。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斗, 终于按照波浪运动观点提出了对陕西( 主要是关中这个地震多发
区) 发震趋势的看法, 阐发了我们对陕西地震活动周期长以及必待全国北东、北西这两
组斜向传播的地壳波浪在陕西的交织才会使关中地震活跃的结论。
地震属于地球的构造运动, 有其波浪性。波浪性之表现, 其一在于时间上的周期
性, 其二在于空间上的等距性。时间上的周期性由大到小, 级级相套。空间上的等距性
也是由大到小, 级级相套。大地震有大的周期, 大的间距; 小震呈小的周期, 小的间
距。丁国瑜和李永善二同志曾研究过全国的斜向构造网络, 这种斜向网络对陕西照样实
用, 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网。地震是当今的构造运动, 当然受到
先期已形成的构造带的制约且基本相符合, 但有时也稍有偏离。地震活动是波浪运动,
既有前述时——空等间距性的规律, 又有两组( 甚至多组) 波浪在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
各种效应(如干涉)。陕西大震活动的特长周期很可能是两组波浪的干涉现象。
本志书以类系事,篇章节目层层相辖,井然有条;所录资料不仅做到了一个“博”
字,而且做到了一个“实”字,编者在茫若云海的资料堆中做了大量去伪存真的工作,
在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踏踏实实为读者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作为本志书正
式出版前的第一批读者之一,我真诚地感谢主编、编者们以及其他众多为本志书做了有
益工作的人!
地球的构造运动永无止息,地震还要继续不断地发生,这就是古人说的“自强不
息”。所以,我们人类也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现,更多地掌握自然规
律,这属于人类自身的“自强不息” 。《陕西省志·地震志》正是这两个“自强不息”
的真实写照,相信它一定会对后事、后人有所启迪。
愿读者能从本质上去认识本书的真正价值!
张伯声
1988年5月23日
八十五周龄写于西安

欢迎关注「榆林记忆」微信公众号,咱榆林地方书籍原文电子书为您及时送达!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地震志》.pdf」,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eaf86cbbc11c
提取码:1t75

 

陕西志《地震志》1989年: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