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志第05卷《黄土高原志》1995年

陕西志第05卷《黄土高原志》1995年

序 言
陈元方
陕西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海内外
炎黄子孙祭奠瞻仰的华夏远祖轩辕黄帝陵寝就坐落在境内黄陵
县。
关于黄帝与黄帝陵,史不绝书。《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
于有〓氏,生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
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说:“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又名子午
岭,盘踞陕甘边境,是一座南北走向“石山土戴帽”的低山丘陵,
海拔1400~1850米,为泾河与洛河的分水岭。黄帝陵位于桥山
东南麓洛河支流沮河北岸。陵庙周围柏林葱郁、林相整齐,蔚为
壮观。陕西黄土高原南侧关中盆地,在周秦汉唐时代,曾是中华
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唐代极盛时期,其都城长安曾以
光辉灿烂的文化,影响着我国与世界文明。
陕西黄土高原又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曾在
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取得了赶走
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陕西黄土高原面积约89000多平方公里,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43.2%,是陕西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
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驰名于世。这里既有世界上新生代第四纪发
育最完整、厚度最大、大面积连续分布的黄土地层及发育完整齐
全的黄土塬、梁、峁、沟壑地貌,又有蕴藏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和
相当数量的石油天然气。纵贯全境的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泾河、延
河、洛河、无定河、窟野河等,水能水利资源丰富,著名的壶口
瀑布就位于区内宜川县境。陕西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气候温和,
土地辽阔,发展能源、建材工业和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很
大。因此,它在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正在
发挥和即将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陕西黄土高原地势起伏, 地形破碎, 流水切蚀, 沟壑纵横, 坡
陡谷深, 土质疏松, 风力强劲, 暴雨频仍, 新构造运动活跃。由于
亿万年来这些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形成了陕西黄土高原严重的水
土流失与草原沙漠化。人为因素对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草原沙
漠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在陕西黄土高原移民实
边, 戍远屯垦, 乱垦滥伐, 陡坡耕植, 过度放牧等等, 实行掠夺式
的土地经营, 破坏了森林与草地, 使黄土高原丘陵坡面失去天然植
被屏障, 因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与草原沙漠化的进程, 终至形成愈垦
愈穷, 愈穷愈垦, 自然生态失调, 水旱灾害加剧, 群众生产生活“ 三
料(饲料、肥料、燃料) 俱缺”的恶性循环。到了本世纪中叶, 这里
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
最严重的138个重点县, 陕西黄土高原的33县( 市) 全都包括在
内, 它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 占黄河年输沙量的48%。全区每年平
均被剥蚀表层肥沃土壤约一厘米厚, 损失有机质约一亿吨, 全量氮
约700万吨( 相当尿素化肥约1500万吨), 速效磷约93000吨
(相当过磷酸钙化肥约55万砘)。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高原地区
土地贫瘠, 干旱加剧, 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而且给黄河下游中
原大地带来严峻的洪水威胁。
新中国诞生后, 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极大地解放了
社会生产力, 从而使黄土高原的广大群众有可能针对恶化了的自然
环境进行治理。40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陕西省委与省人民政
府和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组织考察、试验、研究,
投入了大量资金, 开展群众性的治沙和水土保持工作, 特别是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条件下, 大力推
行以户承包小流域治理等措施, 大大加快了治理速度, 提高了治理
质量, 取得了显著成绩, 发挥了治理经济效益。截至1985年底,
全区累计完成水平梯田、水平埝地635余万亩, 打坝淤地81万余
亩, 植树种草2100万亩, 治理流域面积21200平方公里, 占全区
水土流失面积的23.6%, 比1980年以前治理面积16828平方公里
约增加了5%。
历史的经验必须总结, 对于大自然的报复必须认真对待。回顾
近几十年, 我们在处理黄土高原的问题上也有过失误, 走过弯路。
主要是在1978年以前, 虽然早在50年代, 中央有关部门和陕西省
人民政府对黄土高原治理制定过综合规划, 但由于总的指导思想上
存在有片面性,随意开垦荒地,有的地方不惜毁林来博取粮食亩产
“超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虚名,砍伐了不应该砍伐的林木,
毁坏了不应该毁坏的草场。例如延安专区1977~1979年三年里,
开荒180万亩, 而这三年新修的“四田” (水平梯田、沟坝地、水平
埝地、水地)面积只有12.57万亩,开荒破坏面积比新修四田面积
大13.3倍。该专区1958年有天然草场约2800万亩, 由于开垦,
目前只剩下1500万亩。再加上由于人口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助长
了开荒种地。
应当看到,这一期间虽然农田基本建设在兴修梯田、埝地、水
地、坝地及水库方面取得了相当进展,但由于忽视植树种草在固定
风沙、保持水土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不仅没有真正做到综
合治理,还抑制了多种经营,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因而未能有效地
改变单一种植粮食及广种薄收的旧习,也未能改善恶化了的生态环
境。应该说这也是今日黄土丘陵山原地区许多地方依然光山秃岭,
农、林、牧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低,商
品率低,人均收入少, 多灾贫困面貌未能得到改善的一个重要原
因。
鉴于陕西黄土高原在全省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中的作用,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1984年12月25
日的第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决定编纂《陕西省志·黄土高原志》,并
委托西北大学地理系孙逊等十位同志负责撰稿。本志书以类系事,
章、节、目层层相辖,井然有条,所录资料不仅做到一个“博”字,
而且做到一个“实”字,编著者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该区环境
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资料,并在茫茫云海的资料堆中做了大量的去
伪存真的工作, 陈述了各要素的特征和规律,并对地质史上第四纪
以来的环境变迁,特别是近三千年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了较
为系统的记述,对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
有益的资料和见解。
我国志书记述自然现象与自然事物,开创于《史记·河渠书》,
《汉书·地理志》又增加了有关方域地理特征空间分布的记述。二十
四史中大都有《五行志》,它记述有关天文、气象气候现象和自然灾
害,《食货志》记述物产之类。《陕西省志·黄土高原志》所记述的
自然环境特征,其内容、范围无疑要比《河渠书》、《地理志》、《五
行志》、《食货志》广泛、深入得多了,而且从综合自然景观角度记
述了地理环境要素与农、林、牧业生产的关系规律,为陕西黄土高
原开发、治理、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地球不断地在运转,环境变迁永无止息,如古人所说的“自强不
息”。人类也应不断总结经验,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
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掌握更多的自然规律,深化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减少大自然的“报复”,
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人类自身的“自强不息”。《陕西省
志·黄土高原志》正是这两个“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愿它对当代
的社会主义建设能有所裨益,对后人、后事有所启迪。

欢迎关注「榆林记忆」微信公众号,咱榆林地方书籍原文电子书为您及时送达!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第05卷《黄土高原志》.pdf」,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4eb4d89a9db7
提取码:zZ5r

陕西志第05卷《黄土高原志》1995年: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