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志》1994年

《榆林地区志》1994年

编纂《榆林地区志》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它的出版,无疑是榆林地
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的。
我们是根生土长的本地人,多年来又工作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所以
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经常这样想:榆林是祖国的一
块宝地,不把她建设好,我们就愧对党、愧对榆林人民。
榆林人看榆林,榆林干部谈榆林,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时有一种紧
迫感。值得自豪的是:榆林地处陕西的最北部,与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
区毗邻,它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有着独特而又悠久的历史。
早在本世纪初,无定河畔就发现距今3.5万年前的“河套人”的遗迹。我们
的祖先就在此地繁衍生息。稍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更是星罗棋
布。秦汉以来,这里几度繁荣、几度荒凉、历经沧桑。广阔的窟野河、无定河
川道曾是著名的古战场、古代名将蒙恬、李广、尉迟敬德、郭子仪、狄青、沈
括、种鄂等都在这里策马征战。在这块土地上,曾建立过短暂的割据政权,
上演过一幕幕兄弟民族同室操戈的活剧,点燃过推翻封建王朝的熊熊烈
火,高擎过争取民族解放的猎猎战旗,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赫连
勃勃、宇文恺、李继迁、杨继业、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以及近代李子洲、
杜斌丞、李鼎铭、贾拓夫、张德生、张达志、汪铭、汪赢、张友清等一大批在
中国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物。在现代,榆林作为革命老区,更富有革命传
统,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
上谱写出了光辉的一页。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榆
林地区暂时还比较贫穷,这就使我们产生了一种非同一般的紧迫感。正因
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所以我们更应该有全新的现代文明;正因为我
们曾是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为革命作出过巨大牺牲,今天
我们更应该把各项工作搞好,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过上殷实美满的生
活,这个愿望一日不实现,我们就一日食不甘味,卧不安寝。
榆林是个好地方,这不是我们的偏爱。最突出的,这里有极其丰富的
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八类四十余种,探明和控制一定地质储量的有煤、天
然气、石油、高岭土、铝矾土、盐、石灰石、石英砂岩等二十多种,尤其是能
源矿产—— 煤、天然气、石油等富集一地,国内少有,世界罕见。随着我国
能源开发的战略西移,榆林已成为全国以至世界注目的地区,从本世纪八
十年代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鹏、宋平、乔石、朱镕基、邹家华、
李铁映、宋健、陈俊生、马文瑞、钱正英等纷纷来这里视察,对榆林这块宝
地,留下美好的印象,一致认为加快榆林资源的开发,是老区人民脱贫致
富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可以肯定,榆林的未来是美好的,在榆林地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
的。当然,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要实现振兴榆林经济的大业,还需
要我们广大干部和群众坚持不懈地努力。为此《榆林地区志》的出版,更有
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榆林地区志》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
命传统教育的可贵教材,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热爱党、热爱祖国的同
时,也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的爱,从而对榆林来之不易的今天更加珍惜,对
建设好榆林的信心更加坚定;《榆林地区志》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帮助我们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客观规律探
索建设榆林的新路子;《榆林地区志》为全国和世界各地关心榆林的各方
人士,勾勒出了榆林的外貌和内涵,使人们进一步熟知榆林历史悠久的过
去,亟待开发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为榆林的腾飞献计献策、出力流
汗、使全面振兴榆林经济的蓝图早日变为现实。
中共榆林地委书记李凤扬
行政公署专员刘壮民
1993.6.24

欢迎关注「榆林记忆」微信公众号,咱榆林地方书籍原文电子书为您及时送达!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榆林地区志.pdf」,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517bb00796f5
提取码:86fe

《榆林地区志》1994年: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