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曹宏信 著 2005年

《陕北民俗》曹宏信 著 2005年

民俗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
——序曹宏信《陕北民俗》
曹谷溪
曹宏信在清涧县剧团工作,在工作繁忙和生活十分困难的情
况下,长期从事陕北秧歌、陕北民俗的收集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
的成果。
陕北黄土高原的色彩非常单调。可是,陕北人的生活、习俗以
及民间艺术,却五彩缤纷,令人惊叹!倘若你一个人带着干粮,背
着行贲独自行走在陕北的大山深沟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奇特的
意念或联想。是诗人,就来灵感;是作家,就会产生创作冲动;是画
家,就想打开画夹……即便是一头牛,也会杨起尾巴,四蹄撒欢,踢
起团团黄土!
是的,在这赤裸裸的山沟里,常常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
化色彩。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黄河、长城和黄帝陵在陕北黄土高
原,神奇地相汇……所有这些,都兆示着这块古老的土地正是中华
民族的精神家园。我想,这也许正是对陕北民俗成情、民间艺术收
集、整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民俗,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传承状.态”的学问。在历代的典藉
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关于民间习俗的资料和论述。“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伴随着民族觉醒,中国民俗研究缓缓萌动,直到八十
年代,应顾颉刚、钟敬文等七位教授关于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

构的倡议,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才标志着中国大陆终于确3
了“民俗学”这一学科。公允地说,台湾学者在民俗史料的整理;
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有资料而知,中国古代(汉魏以后:
《岁时习俗研究资料汇编》三十册得以出版,初期的民俗研究文备
资料几乎全部重印,民族学研究所的《集刊》也发表了许多有关爿
文。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民俗非常关注,甚至取得了很大的研究
成果。澳大利亚汉学家贺大卫曾几次来中国考察陕北民俗,采集
陕北民歌。他告诉我,他已收集到二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用留声权
录制的陕北民歌音响资料。日本学者南方熊楠(1861——1941),
鸟居龙藏(1870——1953)、赤松智诚、三品彰英和永尾龙造诸君,
都在中国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特别是日本著名民俗
学者白川静先生,他专攻中国古代文学,著有关于甲骨文、金文研
究,以及关于《诗经》研究,《中国神话》、《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
古代民俗》等专著。
白川静先生的治学精神令人钦佩,对中国古代民俗追本求涑
的研究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我见到的《中国古代民
俗》是何乃英先生的中文译本。白川静先生把甲骨文、金文中的
象形、指事、会意等基本汉字,作为古代语言资料,作为民俗语汇夤
料使用。从古代文字构造的原理中考证文字创造时代及其之前的
文化传承,被字形化了的生活习俗和思维轨迹;通过《诗经》、(用
礼》、《楚辞》以及古代歌谣的发想和表现,复原当时人们的生存状
态和“地灵"、“言灵”和“神灵”的基本观念。
我非常赞同白川静先生这一论点:民俗的本质就是人类在与
神有关的活动中的状态。
-'1陕北黄土高原山大沟深.,自然环境相对闭塞,先民们原始的生
活习俗和古老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比较完美的传承。因此,我们可
以找到一种与白川静先生截然不同而又一脉相承的研究方法,就
是“推本溯源”的研究方法。从延川民间剪纸,可以追澥到绥德、

米脂出土的汉化像石;我们还可以从汉化像石再追溯到远古先民
们创造的贺兰山岩画;从陕北农民依山挖掘的土窑洞,可以追溯到
先民们居住的洞穴;从陕北闹秧歌之中的“谒庙”,可以追溯到商
周时代的祭祀活动……陕北乡间的“风水石”、“风水树”以及到处
可见的山神庙、土神庙,都是古人“万物有灵”的佐证。有的阳宅
风水不好,在大门口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有的人则请阴
阳先生安置一块“稹宅石”避邪,其实是古人“视石为神”的传承;
儿时跟着父辈们“抬龙王”祈雨,为神灵献牲的规程,陕北嫁娶仪
式上的“道喜”,和殡葬祭文,民歌中唱的“三炷高香一张纸,谁卖
良心谁先死”,都是古人祝颂、祈祷和咒语的因袭。曹宏信在他编
著的《陕北民俗》中记叙的定亲、迎亲、上头、闹满月、合龙口,以及
年节风俗,均应视为礼制化,甚至经典化了的古人习俗。
我对民俗学研究甚少,朋友之托难以推辞,仅写一点儿我对民
俗的粗浅理解,权当引玉之砖,请真正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2005年2月21日凌晨2点于延安梧桐园

欢迎关注「榆林记忆」微信公众号,咱榆林地方书籍原文电子书为您及时送达!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陕北民俗》曹宏信 著 2005年.pdf」,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b68fc54a7e25
提取码:2W5P

 

《陕北民俗》曹宏信 著 2005年: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